@(独家特稿)解读“习主席的文化理念”系列专题   @【已钜惠五年!】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“10+30=1800”网媒炒作推广方案   @《自驾中国行》系列采风(行程图集)   @企业不能没文化!   @北京风痕文化传播:多媒体公关宣传/整合营销
  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热点事件

全球独家│建在机场里的博物馆

时间:2025-04-14 14:00:29  来源:光明日报  作者:苏锐

前段时间,建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核心区域的西部机场博物馆正式开馆,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。

这件事儿要从2020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时说起。当年施工时,发掘出土了2.2万余件(组)文物,施工现场秒变考古现场,网友纷纷建言建博物馆。相关部门“从善如流”,把博物馆建在了新机场航站楼内,以机场建设时期出土的文物为主要展陈,这在全球可谓独一份。

博物馆进机场,打破了博物馆的传统“围墙”,将文化浸润嵌入旅客候机时的碎片化时间,使其无须刻意规划、不必专程奔赴,便能与文物相遇。

博物馆地处人流密集的机场,观众多是来往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,这样无形之中,博物馆与旅客之间建立了一种紧密的联系。通过参观位于机场的博物馆,旅客能够加深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,又化身“蒲公英”,通过航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。

博物馆进机场表明,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在转变。过去,很多地方建博物馆会考虑城市规划的诉求,也会考虑文物保护的要求,唯独对人的需求考虑不够。比如,一些地方的博物馆建在人烟稀少的新区或郊区,其服务很难触达真正有需求的人群。西部机场博物馆建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核心区域,可谓“生下来就在人堆里”,彰显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中心、突出人的需求的服务理念

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提出,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。这几年,各地一直在探索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的具体路径和方法。但是,受限于人才、渠道、资金等因素,一些地方的优质文化资源只能通过文旅系统自有渠道向下分发,惠及的群众比较少,影响力也不够。博物馆进机场,把公共文化设施嵌入公共交通设施,不仅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思路的创新,也探索出文物等优质文化资源直达机场旅客身边的新路径。

博物馆与机场是两个行业、两个系统,博物馆进机场是文博、机场等单位密切合作的结果。这一探索,打通了行业壁垒,博物馆的展品增加了新的展出渠道,机场凭借博物馆提升了自身的文化气质和吸引力,可谓一举多得。这也启示我们,不管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,还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,都不能靠文化部门单打独斗,而应吸引社会力量参与,以形成多方共建共赢的局面。

博物馆进机场,“起飞”的不仅是文物,更代表着一种文化服务理念的突破和创新,为业内建立了一种值得效仿的新模式。期待文博事业在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,有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,贡献自己的平台优势、人才优势、资金优势,各显其长,形成合力,让优秀传统文化触达更多人群。

最新信息

  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将接[详细]

推荐信息

  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将接[详细]
郑重声明: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,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